实验室关于高原鼢鼠季节性精子发生形态学和调控因子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兽类学报》发表

2020-10-01

季节性变化是中、高纬度生物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动物的冬眠、迁徙、换毛,植物的落叶、开花等。季节性繁殖是动物在长期进化中为适应环境变化形成的生存策略,主要受光周期和复杂内分泌信号的严格调控。目前,我们对季节性繁殖现象的描述和机理的解析多来自于对地上动物的研究,对地下动物知之甚少。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终生营生地下,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高原鼢鼠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4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研究地下动物季节性繁殖的理想模型。由于高原鼢鼠地下生活的特殊习性,使得高原鼢鼠对植被、土壤及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其生殖特征亦有助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本文利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分析以及RT-PCR等技术,比较繁殖期与非繁殖高原鼢鼠睾丸组织及生殖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验证了睾酮和维甲酸在重启非繁殖期高原鼢鼠的精子发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高原鼢鼠为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地下啮齿动物,非繁殖期精子发生阻断在精原细胞阶段,而繁殖期精子发生由10个时期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原鼢鼠季节性精子发生的直接调控信号为睾酮和维甲酸,而可能的上游调控信号为光周期和HPG轴。

相关论文《高原鼢鼠精子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和关键调控因子探究》于2020年在动物学经典期刊《兽类学报》第40卷第5期发表。硕士研究生安晓宇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其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34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5010406)、青海省科技计划(2017-ZJ-915Q)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高原鼢鼠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精子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和示意图